似公务闲居漳水畔,枕边吟诗度春光。
疾病缠身常想诗歌伴侣,寻医问药探求良方。
占卜灾祸用龟甲,照镜自怜形销骨立。
寄语霅川贤太守,新诗莫厌话愁长。
戴复古(1167—?))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江湖派诗人。他字式之,常住在南塘石屏山,因此自号石屏、石屏樵隐。他出生在浙江台州的黄岩,一生未曾出仕,游历江湖,晚年隐居,享年八十余岁。戴复古曾向陆游学习诗歌,作品深受晚唐诗风影响,并融合了江西诗派的特点。他的部分诗作表达了爱国情怀,反映了人民的疾苦,具有现实意义。
秋风送来纨扇,终日弹奏瑶琴。
只愿自得其乐,不求他人赞赏。
无心追求官位,此处即是山林。
可笑尘世中人,飘零如雪满簪。
岁月匆匆,一年又即将过去。
一生只愿居住茅屋,多次更换门神。
天意是否允许我老去,人们都笑我太过迂腐。
玉溪有何见闻,时常询问我这位诗痴。
金莲华上立着尼姑,永寿神仙身着锦绣。
苑中荆荻市场严整,瓦官寺里的玉像破碎。
六宫中鸭群引起淫乱之风,太白星应该悬挂妲己。
我愿意为忠诚的战士,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。
至今仍为那些投降的人感到羞耻,他们成为了梁姓的臣子。
非不欲痛自奋发,少报恩赐。然才情有限,有过无功;法度虽在,勤劳何益。罪过固然不少,我仍自知。至于超越常规的显赫之邦,更是得以借资而名显。
然而,我自感无德无状,岂不知感恩。这皆因得遇皇帝陛下,天覆众生,海纳百族。用人不求全责备,嘉奖善行而怜悯无能之人。知我愚钝不适应时,难以追随新进;见我老而不事生事,或许能安养小民。
而我在钱塘任职时,乐其风土人情。如同鱼鸟之性,既能在江湖自得其乐;吴越之民,亦能顺应我的教诲。我岂敢不恪守法规,勤勉尽职,息纷争,平刑罚。上以广朝廷仁爱,下以慰父老之心。臣不胜惶恐。
此文出自宋代苏轼所著的《东坡全集》。
扩展资料:
写作背景:
公元1036年12月19日,苏轼生于眉州眉山。苏轼的父亲苏洵,即《三字经》里提到的“二十七,始发愤”的“苏老泉”。苏洵发奋虽晚,但用功甚勤。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,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。
当然,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,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,更不能年未及冠即“学通经史,属文日数千言”,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。
1056年(嘉祐元年),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,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。翌年,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,以一篇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,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,为了避嫌,使他只得第二。
轼在杭州待了三年,任满后,被调往密州(山东诸城)、徐州、湖州等地,任知州县令。政绩显赫,深得民心。
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,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。当时有人(李定等人)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,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。1079年(元丰二年),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,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、以“文字毁谤君相”的罪名入狱,史称“乌台诗案”。
苏轼坐牢103天,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。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,苏轼才算躲过一劫。
出狱以后,苏轼被降职为黄州(今湖北黄冈市)团练副使(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)。这个职位相当低微,并无实权,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,苏轼到任后,心情郁闷,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,写下了《东坡全集》。